汉代有高林土釉陶吗
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,搜索相关资料。也可直接点“搜索资料”搜索整个问题。
中国釉陶的着色剂,绿色是铜,酱黄色、褐色、黑色是铁,熔剂是铅。据化验,东汉绿釉陶器釉的成分,硅酸占29.91%,钙、钾、钠等碱金属的氧化物占0.94%。烧成温度在700~800℃之间。
陶器到了汉代以后,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进,就是在陶器上施釉,也就是我们说的釉陶。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上有突出的贡献,陶器上了釉,会减弱它的吸水率,所以釉陶比陶器更容易使用。汉代的陶器上釉这个技术,有一种说法是西域传过来的,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。凡是釉里含铜,烧出来就呈现绿色;凡是釉里含铁,烧出来就呈现黄色。
秦代统一了中国,打好了基础,汉代受秦代的恩泽,经济快速发展。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经济高峰,很多文物可以反映这一点。比如汉代的绿釉陶楼,就是普通民宅的样子,非常漂亮,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的一种富裕状态。汉代的陶器,除了建筑造型以外,容器开始大量增加,像陶壶、陶罐、陶盆等等。
汉绿釉的盛行,导致包括西方人在内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注重收藏中国的汉绿釉。汉绿釉讲究什么呢?讲究“反铅”。一说汉绿釉,就是反铅。汉代的文物距今有两千多年了,不管是汉绿釉还是汉黄釉,在地下长时间的埋藏,使它泛着一种银色的、像云母一样的光泽,行话叫“反铅”。现在大部分人收藏汉绿釉,都以反铅为鉴定依据。一看反铅了,就觉得这个东西是真的;一看不反铅,就觉得有点儿二乎。其实反不反铅,与它的真伪没有必然的关系,很多不反铅的陶器都是真的。
东汉以后因战乱,釉陶生产一度衰落,十六国时期开始复苏,北朝时期产量增加,转为在瓷器作坊中生产。至隋唐釉陶高度发展,创烧出蜚声世界的唐三彩。